欢迎光临广州佳悦皮具
我们一直在努力

包治百病!1分钟看完百年包包时尚变迁史,第一个也太好看了吧

假如你生活在100年前,你会拎着什么样的手提包呢?

国外的MODE网站发布了一个视频,将1916年到2016年期间女士们的手包做了一个大集合。

在视频描述里,MODE是这样说的:

As makeup carriers, cigarette holders, and storage for our wallets, cameras, phones, and so many other things, women’s handbags have always been an intricate part of our lives.

从化妆包、香烟盒,到装我们的钱包、相机、手机还有其他很多东西,女人的手提包一直都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复杂精细的部分。

100年来,手提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呢?

1916年的手提包,是这个样子的:

精致的白色蕾丝和花边,精巧的锁扣,都透露出上世纪初的优雅气质。

The 1910s start off with a dainty crochet purse, but what could be inside?

1910年代一开始是一个精致的钩针钱包,但里面会有什么呢?

而里面装着的东西,也和现在非常不一样。

有一把漂亮的镂花白色折扇,银质的镜子,同样是白色蕾丝的手绢,还有烟盒和火柴盒,看来那个时候的女性也是经常抽烟的。

Why don’t we all carry fans and handkerchiefs anymore? They’re still pretty useful!

为什么我们不再都带着扇子和手帕呢?它们仍然非常有用!

微微泛黄的米白色,透露出一种经历过时间的温柔,透过这个手提包,仿佛能看见一个优雅的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子拎着这样优雅的包包,从中间掏出一把扇子,一颦一笑之间,都是上世纪的美丽风韵。

这让英大想到了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中纸醉金迷的华贵。

而此后的1926年,手提包依旧延续了这种搭扣下面连上瘦长包体的设计,只不过变得更加多彩,编制的图案像是一幅画,十分精美(虽然看起来有点像一只袜子?)

The ’20s brought a lovely embroidered design with a clasp and pom-poms.

20年代带来了一个有着可爱的刺绣设计的包包,有着金属锁扣和毛毛球。

里面依旧是有一条手绢,有小镜子、有胭脂,还有烟盒,但是一切看起来都小巧了很多。

到了十年后的1936年,这样的设计有了大大的改变。

原本手提包的金属链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和包包同一材质的简单设计的带子,上面系着一块有些透明感的橙红色方块。

整个风格似乎舍弃了繁复而朝着“极简风”走去。包包的容量也很明显地变大了。

而包包里装的东西经过十年的变迁,又经历了很多的变化:

肉眼可见的一个变化是:东西变少了,且都非常实用。

一块永远不会缺席的手绢,一个目前还没办法缺席的设计感减弱的烟盒,一本线装的记事本,一枚硬币,三个头发的钗子,还有一个应该是一面镜子。

让人不自觉能构想出一个慌忙把自己的头发挽起来,想要掏出记事本来写些什么,却不自觉拿出了烟盒来想抽根烟的摩登女子。

和热爱西装风的凯瑟琳·赫本也很配

到了1946年,手拿包成了当时的流行。

拿掉了链条或者带子,可以拿在手上的大小和桃红色的艳丽外观,里面装的是没有缺席的烟盒、一幅墨绿色的造型夸张的墨镜、漂亮的手绢还有一支口红,还有一个旅行箱样子的精致小盒子,里里外外都透露出新时代的时尚变迁。

We can see ourselves carrying a pair of round ’40s-style sunnies like that in our purses today.

今天,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包里装着一对40年代风格的圆形太阳镜。

一转眼,又过了十年的1956年,手提小包包的潮流又再次盛行。

这是个非常有特色的包包,英大想仔细说说。

表面上看起来,它好像是粉紫色的,但其实不是!它是透明的!一个透明的硬质盒子!(合理的猜测应该是塑料的)

里面的粉紫色是粉紫色的丝巾!既收纳了丝巾,丝巾还能给透明的包包(盒子)增添自己想要的色彩!

而从内容物看,变化就非常大了。

从未缺席的烟盒这次也依旧出席,整个盒子变大了,外面的雕花精致的仿佛艺术品。

这次还多了一支钢笔,钢笔上面的那个漂亮的小长条,反面其实是一面镜子!(这形状看上去像是确认眼妆的?)

手绢换成了丝巾,钱包终于出现了,钱不再在包里乱晃了!墨镜的设计也变得更酷了,红色的镜框,两侧部分延展开去。如今最火的猫眼墨镜,其实人家在几十年前就火过了。

如今时尚博主人手一个

可能正是应了那句话,时尚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?

1966年的包包长什么样子呢?长下面这样:

This 1966 embellished tote is total vintage vacay vibes.

这款1966年的装饰手提袋是完全复古的度假氛围。

这个包包的外形有点像现在的托特包,包型更加简洁,容量也变大了。

外面由孔雀蓝的水钻装饰着,这个包的颜色十分亮眼吸睛,看上去就是人群的焦点,可以说是颜值和实用性并重了。

不过这种水钻风现在不怎么流行了,看上去有点浓浓阿依莲的感觉……

1976年的包包,外形上有了大变化,看起来就像一个篮子。

也许是七十年代受到了时尚icon 简·伯金( Jane Birkin)的影响?毕竟她最爱的包包不是爱马仕而是菜篮子。

不得不说菜篮子的影响真是十分久远,如今轮回的时尚趋势又证明,最火的法式穿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只篮子(哦,现在应该叫草编包)。

If you love this woven wicker bag from the ’70s, your mom MIGHT still have one hiding in her closet.

如果你喜欢这个70年代的编织柳条包,你妈妈的衣橱里可能还藏着一个。

而1986年的这个,现在看起来就有点土酷disco风了。

从形状上来看是越来越接近我们今天用的包了,不过上面的印花似乎是当时特有的潮流。

而里面装的东西也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。

香水、发卡、一串钥匙、创口贴,还有一个索尼的walkman随身听,应该是听磁带用的,而旁边就放着一盘惠特尼·休斯顿的磁带。还有五颜六色的橡皮筋,胶片,满满都是80年代的回忆。

The Whitney Houston cassette! The Walkman! The neon bracelets! Be still our ’80s heart.

惠特尼·休斯顿的录音带!随身听!荧光色手环!仍旧保持着80年代的心。

到了离我们更近的90年代,动物花纹开始盛行,这个包的样子已经和我们现在用的相差无几了。

虽然动物花纹曾一度被认为是老气的代名词,但如今一些很火的品牌重新投入它的怀抱。比如Toteme、Byfar等等。

而里面的内容物从磁带变成了光盘,钥匙扣的带子上写着那时候很流行的女子组合Spice girls(辣妹)的名字,无框墨镜似乎比较流行,胶片也被收进了胶卷里,旁边还有一瓶FENDI的香水。

We CAN’T with the Spice Girls lanyard! If you look closely, you’ll also see a Nirvana concert ticket. Totally ’90s.

我们不能没有辣妹的挂绳!如果你仔细看,你还会看到一张涅槃乐队的演唱会门票。妥妥的90年代!

到了2006,这个包开始变小了,属于21世纪的时尚感崭露头角,随身听已经被iPod取代,包里多出了blackberry黑莓的手机,还有一个蓝牙耳机和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,数码时代像一股潮流,已经席卷而来。

而视频的最后,是离我们最近的2016年的包包。

出镜的可能是CELINE曾经的代表包款,这种包包两边突出的设计因为很像翅膀,所以被人称为“翅膀包”。

上面还挂着一个毛球挂饰,几年前(甚至到现在)也是十分流行。

而里面都装着些什么呢?

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头戴耳机,墨镜、车钥匙、iPhone手机和自拍杆,一支YSL的唇膏,还有一包杏仁酱和一个茶包(所以养生代替了抽烟?)。

Big enough to hold all of our technological necessities, including headphones and a selfie stick. Plus, that packet of almond butter would fit perfectly in the front pocket!

大到可以装下我们所有的科技必需品,包括耳机和自拍杆。另外,那包杏仁酱放在前面的口袋里再合适不过了!

对比一下100年前的包包,变化实在是太大了。

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我们不难看出,时尚是个圈,如今很多大牌或小众的设计师都喜欢从曾经的设计中寻找灵感。而复古风潮、Vintage风的盛行也让这些曾经的潮流有机会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。

而包包里装的东西,既能反应出科技的发展,也能看出每个时期流行文化的不同,一个迷你手提袋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为我们呈现出当时的样貌。

这么多的包包里,你最喜欢哪一个呢?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高仿包包|原单包|高仿奢侈品|A货-广州佳悦皮具 » 包治百病!1分钟看完百年包包时尚变迁史,第一个也太好看了吧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广州佳悦皮具 更专业 更高端

联系我们关于我们